|
废水胶体颗粒:为何“顽固”不沉降?时间:2025-08-11 在废水处理领域,胶体颗粒的沉降问题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。这些微小颗粒仿佛被施了“魔法”,难以自然沉降,给水体环境带来诸多危害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废水中的胶体颗粒如此“顽固”呢? 胶体颗粒粒径极小,通常在1 - 100纳米之间。如此微小的尺寸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,使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。这意味着胶体颗粒表面能吸附大量带有电荷的离子,形成双电层结构。双电层的存在使胶体颗粒表面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,根据同性相斥原理,颗粒之间相互排斥,难以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颗粒,自然也就无法通过重力作用快速沉降。例如,废水中的黏土胶体,其颗粒表面吸附了大量负电荷,使得颗粒间存在强烈的静电斥力,始终保持分散状态。 除了静电斥力,胶体颗粒周围的水化层也起到了阻碍作用。水分子是极性分子,会在胶体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有序排列的水化膜。这层水化膜就像一个“保护罩”,将胶体颗粒包裹起来,进一步增加了颗粒之间的距离,削弱了颗粒间的范德华引力,使胶体颗粒更加稳定,难以相互靠近和结合。以废水中的蛋白质胶体为例,其表面的极性基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,从而形成水化层,阻碍了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和沉降。 此外,废水中的环境因素也对胶体颗粒的稳定性产生影响。废水中的pH值、离子强度、温度等条件的变化,都可能改变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分布和水化层的结构。例如,当废水的pH值发生变化时,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性质和数量会发生改变,进而影响颗粒间的静电斥力。如果pH值调整不当,可能会使胶体颗粒更加稳定,更难沉降。同时,废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也可能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,改变其表面性质,增加沉降的难度。 废水中的胶体颗粒由于粒径小、具有双电层结构、存在水化层以及受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,不易自然沉降。为了有效处理废水中的胶体颗粒,需要采用化学混凝、气浮等特殊方法,破坏胶体颗粒的稳定性,使其聚集长大后得以去除,从而保护水体环境,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