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水预处理是指在水质净化主流程前,通过物理、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废水进行初步处理的技术环节。其核心在于去除或转化对后续处理工艺有干扰的物质,为深度处理创造有利条件,是废水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前置步骤。

预处理的主要目的
去除悬浮物与颗粒杂质
通过格栅拦截大块漂浮物(如塑料、树枝),筛网过滤细小悬浮物,沉砂池分离砂粒等无机颗粒。例如,城市污水处理厂常用格栅去除直径>20mm的杂物,防止泵体堵塞和管道磨损。此步骤可降低后续工艺的负荷,避免颗粒物对生物膜或膜组件的物理损伤。
调节水质水量均衡性
工业废水排放常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,调节池通过混合、均质作用,使废水pH值、COD浓度、温度等参数趋于稳定。例如,印染废水经调节池混合后,色度波动可从±50%降至±10%,为生物处理提供稳定环境,防止因水质突变导致微生物活性受抑。
消除有毒有害物质
针对含重金属(如铬、汞)、氰化物或有机毒物的废水,采用化学沉淀、氧化还原等方法进行解毒。例如,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铬(Cr⁶⁺)可通过亚铁还原为低毒的三价铬(Cr³⁺),再以氢氧化物沉淀去除,避免其对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毒性抑制。
改善废水可生化性
对于难降解有机废水(如制药废水),通过水解酸化、铁碳微电解等预处理技术,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易降解物质。例如,水解酸化池可将环状结构有机物开环断链,使B/C比(可生化性指标)从0.2提升至0.4以上,显著提高后续生物处理的效率。
降低后续处理负荷
通过气浮、混凝沉淀等工艺去除部分COD、SS和油类物质。例如,餐饮废水经隔油池+气浮处理后,油脂含量可从500mg/L降至100mg/L以下,减轻生物处理单元的有机负荷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技术经济意义
预处理可显著降低主处理工艺的运行成本。据统计,有效预处理可使生物处理单元的污泥产量减少20%-30%,能耗降低15%-20%。同时,通过分级处理实现资源回收(如格栅渣制肥、沉砂回用建材),推动废水处理向“减量化、资源化”方向发展。现代污水处理厂中,预处理单元投资通常占总投资的15%-25%,但其对系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保障作用不可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