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洪水退去后,污水处理面临的多重挑战时间:2025-07-07 近日,我国多地遭遇连续强降雨侵袭,引发严重洪涝灾害。随着洪水逐渐退去,城市与乡村的清理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,其中污水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。洪灾不仅直接冲击了现有排水系统,还带来了复杂的污染物,给后续处理带来多重难题。 一、污水管网受损,处理能力下降洪水肆虐期间,大量雨水夹杂泥沙、垃圾涌入城市排水管网,导致管道堵塞、破裂甚至塌陷。部分老旧城区因管网设计标准低,在洪峰冲击下受损尤为严重。据统计,某受灾省份在洪灾后检查发现,超过30%的污水管道存在结构性损伤,部分区域污水无法正常输送至处理厂,只能直排河道,加剧水体污染。此外,泵站、调蓄池等排水设施被淹没或损坏,进一步削弱了污水收集与转运能力。 二、混合污水冲击处理系统,工艺稳定性受考验洪灾期间,雨水与污水管网混接现象普遍,大量未经预处理的雨水裹挟泥沙、生活垃圾甚至工业废水涌入污水处理厂。这些混合污水中的悬浮物(SS)浓度远超设计标准,易造成生物处理单元(如活性污泥法)的微生物活性受抑制,甚至导致系统崩溃。某市污水处理厂在洪峰过后,进水SS浓度激增至正常值的10倍以上,被迫暂停部分处理单元,通过投加药剂和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才逐步恢复运行。此外,高浓度有机物和重金属的突然涌入,也对出水水质达标构成威胁。 三、沉积物与垃圾清理难度大,二次污染风险高洪水退去后,街道、河道及低洼地带沉积了大量淤泥、生活垃圾和动物尸体。这些沉积物不仅含有病原体(如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),还可能混入农药、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。若清理不及时或处置不当,在高温条件下易腐败发臭,滋生蚊蝇,并通过雨水冲刷再次进入水体,形成“二次污染”。某受灾村庄在清理河道淤泥时,因未对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渣进行分类处理,导致周边农田土壤受到污染,增加了环境修复成本。 四、应急处理资源紧张,长效机制待完善洪灾后,污水处理面临人力、物力双重压力。一方面,专业设备(如吸污车、高压冲洗车)和消毒药剂(如次氯酸钠、生石灰)需求激增,部分地区出现供应短缺;另一方面,受灾区域电力、交通中断,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污泥运输。此外,当前应急预案多聚焦于防洪排涝,对污水处理的专项指导不足,例如缺乏针对混合污水处理的临时工艺调整方案,或淤泥安全处置的标准流程。 结语洪水退去并非灾难的终结,污水处理作为灾后重建的“隐形战场”,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公共健康与生态安全。未来需加强排水管网韧性建设,推广“海绵城市”理念;完善应急预案,明确污水处理的临时技术路线与资源调配机制;同时,提升公众环保意识,减少垃圾乱倒行为,从源头减轻洪灾后的处理负担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应对极端天气时,筑牢城市水环境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