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:守护高原明珠的生态征程时间:2025-04-07 滇池,作为云南的“高原明珠”和昆明的“母亲湖”,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,是昆明市的重要水源地,具有防洪、调蓄、灌溉、景观、生态和气候调节等多重功能。然而,随着城市规模扩大、人口剧增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,滇池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,水质恶化,生态系统失衡。为恢复滇池生态,昆明市采取了一系列治理与保护措施,在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、空间管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,需持续推进治理与保护工作。 一、引言滇池,镶嵌在昆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,曾以其清澈的湖水、秀丽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。它不仅是昆明人民心中的“母亲湖”,更是云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,滇池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,水质恶化、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。滇池的污染治理与保护,不仅关系到昆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,更关乎整个云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人民福祉。 二、滇池污染现状及成因(一)污染现状滇池的污染问题由来已久,20世纪50年代,滇池水质多为Ⅰ至Ⅱ类,生态系统良好。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、人口剧增,农田大量种植蔬菜花卉,用水量迅速增加,滇池生态遭到破坏。到20世纪80年代末,草海、外海水质分别下降为Ⅴ类、Ⅳ类。到20世纪90年代,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,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。尽管经过多年的治理,滇池水质有所改善,但目前仍面临一定的污染压力,部分指标仍需进一步优化。 (二)成因分析滇池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是重要原因之一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人口不断增加,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剧增,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,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滇池。其次,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。滇池流域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产区,农业生产中化肥、农药的大量使用,以及畜禽养殖废水的排放,使得大量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滇池。此外,滇池地处磷矿区,地表径流带来的磷元素大量流失,经河道进入湖体,进一步推动了滇池的富营养化进程。同时,滇池目前正处于老化阶段,湖盆浅化、泥沙大量淤积,导致湖面持续萎缩,蓄水量仅占古滇池的2%,半封闭特性使得水体流动缓慢,物质循环受阻,净化能力减弱,这些都为蓝藻的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。 三、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措施(一)污染治理
(二)生态修复
(三)空间管控
四、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成效(一)水质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,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2016年,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,摘掉了“劣V类”帽子;2018年,滇池全湖水质上升为Ⅳ类;2018年至今,滇池全湖水质连续7年保持IV类。Ⅰ—Ⅲ类河道27条,占实际监测总数的81.8%,无劣Ⅴ类河道。相较2020年,河道综合达标率上升12.2%,Ⅲ类及以上河道较2020年增加8条,河道优良水体比例由2020年的57.6%,提升至2024年的81.8%。 (二)生态恢复滇池湖滨湿地植被覆盖率已从2007年的13.1%提升到81%,植物从232种增至303种,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、苦草、轮藻、马来眼子菜、穿叶眼子菜等重现滇池;现有鱼类26种,滇池金线鲃、滇池高背鲫等土著鱼类得到恢复;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,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、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活动,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。 |